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门峡二手工程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三门峡二手工程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门峡工程是万里黄河第一坝!是新中国水利工程人员培训的大学校。由于建设她,全国多少人对她进行支援,又有多少水电技术力量走向了全国。通过了建设三门峡,中国人吃了多少苦。虽然她以蓄洪为主,发电为副。她保证了下游的发电,给小浪底的利用打好了基础。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小浪底工程已经证明了三门峡水库在选址方面是彻底地失败;同时,小浪底工程的竣工运行已经宣判了三门峡水库的作用彻底地寿终正寝。
三门峡水库现在依然存在,不过是一种为了延续生态惯性的使然和一种历史政治意义的象征。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三门峡水利工程,为了治黄河,我们的前辈进行了艰苦探索,付出了极大努力和牺牲,我们不能埋没他们的功绩:,即使有教训,也为下一步的黄河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历史、客观地评价,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对于三门峡工程的争议与评论,也许还会持续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黄河不是那么容易被理解和驯服的,她正在不断的和人们较量着。重温三门峡工程的故事,也许我们对它的了解会更深刻一些。
出于在政治和技术上崇敬,我国委托了苏联进行三门峡工程的设计。1956年苏方提交了“高水位蓄洪拦沙”的设计方案,水库寿命50年以上,移民60万人。同时5月,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就提出不同意见。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刚出校门的青年技术员温善章向国务院提出他的研究意见,反对“高水位蓄洪拦沙”,主张“低水位滞洪排沙”。
两种对立意见引起多次争辨。但反对派毕竟人少言轻,三门峡工程方案获得通过,1957年4月破土动工。当周总理了解到在审查中出现不同意见后,十分重视,指示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这样又召开技术讨论会,可以预料的是,会上绝大多数专家支持苏方的设计,反对意见以失败告终。
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期间,三门峡工程轰轰烈烈的施工了。苏方也派了专家来当“设计代表”。代表们西装革履,戴上白手套下工地验收基坑。确实,靠了苏联的牌头,工程质量是好的,事故是少的,很使中国的设计人员羡慕不已。全国人民为这座伟大工程的兴建欢欣鼓舞,1960年9月三门峡工程建成蓄水,投入使用。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大自然的报复竟是如此的无情和迅速!运行后仅一年时间,水库内就猛淤15.3亿吨泥沙,潼关河床高程一下子抬高了4.31米,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回水和渭河洪水迭加,沿河两岸淹地25万亩,5000人被水围困。又过一年多后,库内淤沙已达50亿吨,直逼西安。
1964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黄会议。这次会议的民主气氛堪称空前,各种意见倾囊而出。有的主张仍按原规划节节蓄水、分段拦泥;有的认为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主张炸掉大坝、恢复原貌......只有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安祥不动,耐心细听。
当时正值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和中国原子弹上天的风云大变幻时期,周总理日理万机紧张不堪,但还是主持了会议,并使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三峡工程必须改建、增加泄流排沙能力、降低蓄水位、减少淤积、恢复潼关河段天然特性的认识上来。
周恩来的伟大之处,不仅在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正确方向,而且还说了这些话:
“底孔排沙,过去有人曾提出过,他是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当时会议上把他批评得厉害。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给他恢复名誉。”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此段黄河长120公里,穿过“人门”、“神门”、“鬼门”三道险峻峡谷奔腾而来,蓄水期碧水连天,泄洪期怒涛翻卷,形成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万里黄河第一坝”还穿起了畅游黄河、访古知典、纵情山水等众多精彩的旅游线路,成为探访华夏文明足迹、饱览母亲河风情的旅游热点。黄河从潼关附近折向东流,进入豫西峡谷。三门峡就在豫西峡谷中间,是黄河最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1960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三门峡市在陕州古城上崛起。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三门峡水利工程像本世纪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一样,大名鼎鼎,兴奋中国。谁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那曾经被一代人冀望“黄河清”的三门峡大坝,既是中国几千年治河史的丰碑,又是后人反思、借鉴的明镜。
三门峡水利程是建国以来苐一个最大的水利工程。给河南,山东下游确实带来不少好处。如果不修三门峡水库,大量泥沙带到下游,后果会更严重。三门峡工程还是利大于弊的。至于黄万里对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也是有道理。我想我国搞水利工程的人也都不是庸才,国家决策者也是英明的。只要利大于弊就是对的,做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至于发现的问题国家会解决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门峡二手工程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门峡二手工程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